佛法講的是超越我、斷除煩惱,心靈進化,最後講的是達到止息輪的方法。在《佛經》中,內容豐富,理論龐大,煩鎖的邏輯思維,加上各宗各派思想,一般人不易讀懂佛典,有時會讓人感到天馬行空,不知所然。在眾多經典中,最實際、最接近佛陀思想的,可能就是《四阿含經》了。它!也是較生活化的經典。而現在南傳佛教方面又全面整理了一套《南傳大藏經》,臺灣方面又將它翻譯成中文板,這更能利益廣大眾人閱讀。在《藏經》中又分為「律部、長部、中部、相應部、增支部和小部」一共六部。其中《經典》內都用「故事、比喻、因果」等,用來教化弟子。在「相應部」的二十九品中、「喜歡」這兩句話,更令筆者感興趣。一般的人都易落入喜歡與不喜歡的對利中,不兩極化的我們,根本不明白它會帶來什麼的后果。聰明的佛陀,也看透人性的弱點,抓著這機會、便開示說: 「喜歡色者、即喜歡苦」利用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與苦做為連帶的關係,還說只要喜歡五蘊即會受苦, 受苦后便不得解脫。佛陀的這種教育方法是很高明的,也是對的,因為五蘊的作用只是「根、塵、境」產生化學變化所留下的影像。可是無明的我們,開始「分別、起惑、造業」最後受報,這就成了輪逈生死的痛苦鏈。痛苦鏈也是佛陀開悟時,悟道的「十二因緣」的道理。其中「十二因緣」也是意味著生命為何會一直在生與死中輪廻。所以、喜歡與不喜歡都是陷井,都會受苦的,若真要不喜歡就和五蘊說不吧。為了解脫, 為了超脫苦,我們更應該看清楚苦的原因,學習佛陀的滅苦方法,最后達到真理的主人,所以大家更應加精進用功修行才能遠離惡苦最后達到涅盤。最后用這句話於大家共免:「身語意業不造惡,不惱世間諸有情,正念觀知欲境空,無益之苦當遠離」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