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f_4076430_1    

 

 

    有生必有死亡,這是宇宙間必然法哲,誰也改變不了的事。無常,這的道理每個人都懂,每個人都知道,可是當面臨死亡時,那種恐懼、害怕、悲傷比誰都還要強烈。是否,我們都沒有做面臨死亡的準備呢?是否,我們有在思考為何而生,為何而死亡呢?好像大部份的人,都不在思考這課題。在中國人的世界裡,對于無常的思想,是眾人都恐懼的,不喜歡聽見死亡、不喜歡吉祥的話,不喜歡黑色等,這一切一切都是害怕死亡的來臨。在中國,一般人都認為,老莊學說只注重養生,或只是修仙的思想,可是從我研究生死哲學當中,發現了中國老子的生死觀,是多麼的自然。這種自然,都是順其宇宙法哲在過活的,日出而起,日落而息,而不只是養身或修仙吧了,他是對於宇宙大自然的運轉,的說明是很清楚的解說的。莊子學說中,談到當人面臨死亡時,對生、老、病和死的觀念,都能如實的面對,不恐懼、不害怕,不受外在的變化而影響內心。有次莊子的太太往生了,惠子去弔喪,看見莊子正在一邊敲打樂器一邊唱歌,惠子訓到:你,不但沒有傷心痛哭也就算了,還敲打樂器唱歌,太過份了吧!莊子說:非也。她剛死的時候,我是很悲傷的,但是,想想看,人本來是沒有生命的,不但沒有生命,也沒有身體,不但沒有身體,也沒有呼吸氣息。人的生命在恍惚之間,變成有氣,氣變成有形體,有形體就有生命,現在又死,變成沒有生命,如此生生死死,如同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。現在,我太太安息在宇宙天地之間,而我仍在濠啼哭泣,我認為這是不明白生死變化的道理,因此,停止哭泣。[1]那種超脫無為的思想,簡直就是美,不需因失去而難過,這種悟境是直接看透一切現實本來就無,只是因緣的昇起才有的,那我們何必為它而哭喪著臉呢!難怪佛教傳入中國時,能夠普遍級的被眾人接受。雖然老莊的無為思想,和佛門的空有點不同,不過佛法傳入中國,且產生了另種火花。

 

其實老莊和佛教的思想,是可以結合的,只是佛家常會認為,別的宗派不徹底不究竟,無法解脫要在生死輪迴,因此對其它宗教,都有點看不起。可是在我的認知裡,並不是這樣的。沒錯,雖然老莊思想中,對於死亡最終的看法是回歸宇宙的結合,可是他們整套很有修持的系統,其實是可以補我們不是之處。在佛門中,都只講求心,對於身體並不太注重,常會認為身上是的臭皮囊吧了!不需太照顧它,只要吃得飽就好了,可是當身體病痛時,一點認知都沒有,因此佛家在來提倡三分病好修行,其實這觀念不對。我們都知道,身體不好會影響心,心也會影響身體的,而宇宙的運轉又會影響大地,大地的運轉又會影響我們身體的情緒,如月圓時便可明顯的發覺,這便是宇宙萬物互相影響的道理。如果當我們道心不足,對法的信心不夠時,當病苦來臨時,一般人是容易退信心的,因此那時無明煩惱會增長,那麼心也就顧不到了,還談什麼修行呢?除了有修証的人,才不受外在影響,不受身體的影響,否決我們還是老實點吧!所以我覺得,我們可以引用老莊的思想來補助我們的修行,由其是老莊的宇宙論,養身論都值得了解與研究的。當然身體也會敗壞,也要面臨死亡的一天,不過我們引用了老莊的養身論,來多照顧這個色身,只要身體不病時較不易起煩惱的,因此在用佛教的修心法門,引用佛教的道理:四聖諦、十二因緣和八正道等法門,在禪修中徹底的觀照一切現實都是緣起性空的,於三世業果六道輪迥和業力的觀察,然而在還沒有修證的過程中,還是要借假修真的,因此現實界的人、事、物還是要做到圓滿的。

 

當我們認知緣起法時,對世間的人、事、物,不會起執著、貪念,只會順從大自然變化而活,就會很自然的和天地護動,看見它的生、看見它的滅,體悟宇宙生滅大道,在用觀照內心的微細惑,發覺我們生死輪迴的主體是什麼,什麼東西令我們不得解脫。因此兩者思想合起來修持,要達到解脫並不會只是個理論。老莊講求萬物自生自化,有生必有死,萬物不斷的自生,不斷的自化,也不斷的自死。有了這些思考,我們對生死還會放不下嗎?佛教又講,什麼事情都是無自性的,都是緣起性空的,如果了解這道理了,我們還會被迷失嗎?還會為人、事、物起執著嗎?

 

在老莊的無為思想故然好,可是對於統治者來說,這對國家的發展沒有什麼幫助,對農業和商業更不用說了,若老百姓知足常樂,經濟不會發展,國家也就吸不到稅了。中國自從劉邦得天下後,皇權一直傳到漢景帝時,都較以黃老政治治國。直到漢武帝開始,才改儒家和法家思想治理國家,讓全國思想統一,才能達到漢武帝對外宣戰的野心。然而儒家和法家思想直到現今二千多年以來,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,影響非常廣大深遠。

 

今現的中國都繼承了儒家思想,較少人引用老莊和佛家的思想,因此那種超脫自然的認知就淡化了。雖然孔子有講過「自古皆有死」,可是孔子還是注重在道德層面,論語、禮儀為主。這種思想是個治國的好方法,它可以維持社會的安寧,讓道德品格提昇,發揮人格的稟賦,不以人為私欲殘害本然善性,完成人格之完美。因此儒家的思想,較可普遍級的讓社會接受,而老莊和佛教較出世間法的思想,較適合過隱居的生活。若要離欲走解脫路線者,過著以世無爭的生活方式較,是較適合相應的。我們可以看到,如今的社會,無論是引用那家的思想都好,生死的觀念都是我們,現代的人都需研究的課提。去思考我們為何而生,為何而死,還有為死亡前做好心理的準備。如果真懂其中道理了,我們不會因為死亡而恐懼、害怕,這就是為何要了解生死學的原因了,若我們看清楚了,這一生就值得了。

 

 

 

[1] 生死哲學概論 劉仲容 鄭基良合著 國立空中大學印行 冠順印刷事業有限公司印刷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初識版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人生的藝術 的頭像
    人生的藝術

    人生的藝術

    人生的藝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